低成本“薅羊毛”?背后陷阱重重
記者調查多個渠道發現信息泄露風險極大,甚至疑似刷單傳銷
前不久,一則“小天鵝被一夜薅走7000萬”的消息登上熱搜。小天鵝洗衣機的一家經銷商在線上促銷時,因輸錯數字,導致產品標價遠低于日常,遭遇大量下單。
針對此事,當地市場監管部門已介入調查,截至發稿,尚未有公開的調查結果。但有不少旁觀者好奇:為什么一家并不知名的小經銷商輸錯價格,能在短時間里吸引那么多人下單?
原因很簡單——社交平臺有專門的“薅羊毛”群組,會監控不同渠道的優惠、促銷信息乃至營銷差錯,及時分享“薅羊毛”途徑。小天鵝的部分下單者,正是“薅羊毛”群組成員。
那么,“薅羊毛”群組真能省錢嗎?社交平臺上邀請加入“薅羊毛”群組的帖子比比皆是,還有人發布以“吃霸王餐”“日入萬元”為主題的“攻略”。它們是真的嗎?
“薅羊毛”種類繁多
在大多數人的印象里,“薅羊毛”是指利用不同平臺、商家的促銷規則,用盡量少的錢獲得商品和服務的行為。記者調查發現,這只是“薅羊毛”的一種類型。目前,至少有3種不同類型的“薅羊毛”。
其中,利用平臺促銷規則獲利,只是初級階段,有不同的表現形式,如“種菜”“種水果”“養魚”等小游戲打卡類規則,“助力”“砍一刀”“拉好友”等分享類規則。此外,部分平臺面向新用戶或在幫助新商戶推廣時,也會推出優惠活動。消費者作為“平臺新人”“品牌新人”等,有機會獲得一定的折扣,但往往僅限一次。
第二大類“薅羊毛”來自專門的營銷企業。這類企業雖然聲稱幫助消費者“薅羊毛”,其實是幫助商家進行推廣。具體的“薅羊毛”途徑有聊天群、小程序、App等,“薅”的方式也有所差異。
在“薅羊毛”聊天群中,群主會發布特定商家或商品的優惠信息,誘導消費者下單,有些表示可以“好評返現”,甚至免單,也有要求消費者觀看指定商家的廣告或者購物后才能“薅羊毛”。
最后,是“薅羊毛”的升級版——下載專門的App、加入群組或團隊,并擔任“合伙人”,推廣對應的App和“薅羊毛”方式。相關App稱,“合伙人”不僅能用優惠的價格買到商品,而且繳納電費等公共事業費都有“優惠”。當然,這些“優惠”并非來自公共事業單位,而是依賴于用戶的“層級”。
“薅羊毛”疑似刷單傳銷
記者調查發現,有些“薅羊毛”群組、小程序及App很可能涉嫌違法犯罪。
“我研究過部分‘薅羊毛’平臺,有的涉嫌刷單,屬于違法行為。”某電商平臺運營人員陳林(化名)與記者一起測試了一款近期較為流行的“薅羊毛”App“SQ網”(化名)。
SQ網的主頁幾乎將主流電商平臺、外賣平臺一網打盡,包括陳林所在的公司。頁面顯示,通過SQ網“報名”后,消費者能獲得比主流平臺定價更低乃至免單的“福利”。但陳林說,他的公司與SQ網沒有合作關系。
SQ網的“新手指南”介紹了“薅羊毛”的具體方式:消費者通過SQ網活動頁面篩選想下單的商戶“報名”,“報名”成功后,必須在30分鐘內前往商戶所在的主流電商、外賣平臺下單。下單方式與正常消費一樣,但消費完成后,消費者須給商戶好評并截圖反饋到SQ網,才能獲得返現。
“這不就是刷單嗎?由于消費數據是真實的,返現行為在交易平臺之外,所以平臺很難識別。”陳林說。
“消費者不要以為得了便宜。相關商戶的‘好評’是刷出來的,所以商品質量、餐飲品質等,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标惲痔嵝?。
某電商平臺技術工程師唐靜(化名)表示,類似SQ網提供的“薅羊毛”行為其實是平臺的監控和打擊重點。根據今年9月1日起生效的《網絡反不正當競爭暫行規定》,“刷單”“好評返現”等已構成違法,相關行為會被依法處置。
至于鼓動消費者成為“合伙人”或“運營商”的“薅羊毛”公司,則涉嫌傳銷。
例如,TM公司(化名)聲稱可以為用戶提供“92折付話費”“94折付電費”“免費旅游”“霸王餐”等“薅羊毛”服務,但前提是消費者先花39元成為該公司“會員”,然后通過購買或參與運營的方式,成為該公司的“合伙人”或“運營商”。
TM公司的運營體系分為VIP、運營商、分公司、市合伙人、省合伙人等不同級別。其中,“市合伙人”的購買資格580元/人,省合伙人1980元/人;一期“運營商”的任務是直接推動10個會員、建立50個會員團隊,二期“運營商”須直接推動20個會員、建立100個會員團隊……
該公司還有“拉新”獎勵,成為VIP邀請好友后,“他注冊了,簽到1次你立刻到賬0.3元;他完成首單任務,你立刻到賬1元;全平臺全渠道他使用了,你有傭金;他們發展市場,你有傭金;運營商和分公司是被動管道收益……”
《禁止傳銷條例》明確:“傳銷,是指組織者或者經營者發展人員,通過對被發展人員以其直接或者間接發展的人員數量或者銷售業績為依據計算和給付報酬,或者要求被發展人員以交納一定費用為條件取得加入資格等方式牟取非法利益,擾亂經濟秩序,影響社會穩定的行為?!北日辗蓷l文,再看TM公司的升級途徑,還敢嘗試嗎?
“羊毛”背后陷阱不少
半個多月來,記者以消費者的身份嘗試了不同的“薅羊毛”App、小程序,用“如履薄冰”來形容一點都不夸張——幾乎每一步都感覺踏入了陷阱。
比如,在下載部分“薅羊毛”App時,發現這些App并非來自正規的應用軟件市場,而是要根據“線人”提供的鏈接下載。這意味著,記者將自己的手機開放給了未經審核通過的軟件,有相當大的風險。
再如,“薅羊毛”需要提供用戶信息,包括微信號、QQ號、手機號,涉及“下單好評后再返現”的,還須提供支付賬戶信息。面對這些運營在灰色地帶的App、小程序,提供這些信息真的安全嗎?
在調查某“薅羊毛”小程序后,記者試圖刪除賬號信息,卻發現整個頁面都找不到刪除選項;退而求其次,希望能退出賬號,依舊無法做到。最后,通過查閱“用戶須知”發現,要想刪除賬號,必須通過郵件聯系開發團隊。
還有,部分“薅羊毛”App在用戶注冊時,不僅索要手機號等信息,而且要提供“邀請號”,“邀請號”來自部分鼓吹“薅羊毛”的群主或“攻略”。那么,當用戶輸入對應的號碼后,是不是就會成為該群主或“攻略”撰寫者的下線了呢?
此外,有些“薅羊毛”看似劃算,但細究之下,會發現是利用信息不對稱,蒙蔽消費者。
某“薅羊毛”平臺上有不少知名連鎖餐飲品牌,商品價格要比品牌自有渠道便宜不少。比如,某餐飲品牌原價16元的套餐,“薅羊毛”平臺的標價為13元。不過,該品牌有會員制,16元套餐的會員價為9.6元。記者嘗試在“薅羊毛”平臺下單,發現頁面跳轉到了品牌自有渠道,只不過變成委托第三方下單。
以此推測,很可能是“薅羊毛”平臺擁有品牌的會員資格,然后幫助消費者下單。消費者看似得到優惠,但每一單“薅羊毛”平臺都能賺取3.4元的差價??梢?,“薅羊毛”看似賺便宜,其實各有“套路”。
其中,正規電商平臺、商家推出的優惠活動,屬于正常的營銷,只是出于成本考慮,優惠幅度有限,而且要消費者花費大量時間精力。對此,消費者可以根據個人情況選擇是否參與。
至于那些鼓吹“低成本、高回報”的第三方“薅羊毛”群組、網站、小程序、App等,消費者務必提高警惕。因為通過這些渠道,很可能羊毛“薅”不到,卻將個人信息拱手送上,乃至成為違法犯罪分子的幫兇,因小失大。
本報記者 任翀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