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熊 悅
9月24日,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局長李云澤在國務院新聞辦新聞發布會上回答“近期對促進大型銀行穩健經營會采取何種措施”的提問時表示,資本是金融機構經營的“本錢”,是提升服務實體經濟能力的基礎和抵御風險的屏障。近年來,大型商業銀行主要依靠自身利潤留存的方式來增加資本,但隨著銀行減費讓利的力度不斷加大,凈息差有所收窄、利潤增速逐步放緩,需要統籌內部和外部等多種渠道來充實資本。
李云澤進一步表示,為鞏固提升大型商業銀行穩健經營發展的能力,更好地發揮服務實體經濟的主力軍作用,經研究,國家計劃對六家大型商業銀行增加核心一級資本,將按照“統籌推進、分期分批、一行一策”的思路,有序實施。
“當前,大型商業銀行經營發展穩健,資產質量穩定,主要的監管指標都處于‘健康區間’。”李云澤在發布會上表示。
目前,大型商業銀行的資本充足率水平和國內商業銀行整體資本充足率水平相比較高。公開數據顯示,今年二季度,大型商業銀行的資本充足率為18.31%;商業銀行的資本充足率為15.43%。截至2024年6月30日,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郵儲銀行、交通銀行的核心一級資本分別為13.84%、11.13%、12.03%、14.01%、9.28%、10.30%,均高于監管要求。
在此背景下,為何要對六家大型商業銀行增加核心一級資本?多位接受《證券日報》采訪的專家表示,由于大型商業銀行是服務實體經濟的主力軍和維護金融穩定的壓艙石,因此對大型商業銀行的資本充足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與此同時,近年來,受銀行為服務實體經濟降費讓利力度加大,銀行業凈息差有所承壓,利潤增速逐步放緩,內源性資本補充相應受到影響,也是此次國家計劃對六家大型商業銀行增加核心一級資本的背景之一。
“金融持續讓利實體經濟的背景下,銀行業利潤增速放緩,加之存量房貸利率下降的后續落地等因素,銀行通過利潤留存補充核心一級資本的空間或將受到一定擠壓。”中國郵政儲蓄銀行研究員婁飛鵬對記者表示。
記者注意到,國家向國有大型商業銀行注資已有先例。如1998年,為提高銀行資本充足率,財政部向四大國有銀行定向發行期限為30年的2700億元特別國債。財政部利用發債獲得的資金向四大行注資,從而提高銀行資本金。
具體到此次國家對大型商業銀行增加核心一級資本的方式,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主任曾剛告訴記者:“目前國家計劃對六家大型商業銀行增加核心一級資本的時間節點和具體機制仍然有待觀察。”理論上,商業銀行補充核心一級資本的方式多樣,包括利潤留存等內源性補充方式,以及配股、定向增發、可轉債、引入戰略投資者等外源性補充方式。
招聯首席研究員董希淼則認為:“預計中央匯金公司注資、定向增發、發行特別國債補充資本等,均是增加核心一級資本的可能方式。”
另有某國有大行研究院人士告訴記者,除利潤留存外,國有大行外源性資本補充方式主要包括三種:增發、配股以及可轉債。其中,可轉債觸發條件較高,且當前資本市場并不具備國有大行通過發行可轉債進行核心一級資本補充的基礎條件。就增發方式而言,國有大行可能的核心一級資本補充方式為定向增發,例如向財政部等國家部門定增募資。就配股方式來看,盡管配股不可避免地會稀釋原有股東的股權比例,且實施條件較為苛刻,但其優勢在于出資方的成本相對較低,這為國有大行提供了一種有效的途徑來補充規模較大的核心一級資本。因此,在充分考慮各種因素的基礎上,“折價配股”不失為一種在當前環境下可行的融資選擇,旨在平衡各方利益,支持銀行的長期發展。
多位受訪專家均認為,此次國家計劃對六家大型商業銀行增加核心一級資本,將進一步提升大型商業銀行經營發展的穩健性以及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實現高質量發展。
實際上,為更好服務實體經濟,銀行機構自身也在不斷增強資本精細化管理能力。如建設銀行管理層此前在2024年中期業績發布會上表示,該行一直秉承穩健審慎的資本管理策略,推行資本集約化經營。郵儲銀行管理層此前在2024年中期業績發布會上表示,該行靈活有效地加強資本管理,確保“好鋼用在刀刃上”。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